是的,馬丁的老問題就是手感對於彈奏者的負擔較大,
尤其是老馬丁,雖然新的馬丁的狀況也相近不遠,
共通點就是能調整的空間都不算很夠。
私心認為原廠是為了音色(tone)考量,
否則弦高太低共嗚會明顯減損,
但是在台灣的氣候影響下,木材的變化使得手感更加不友善!
老琴的聲音自然不用多說,不可多得且獨一無二,
但是任何的樂器無論再怎麼小心使用,
在時間的推移下都是需要適當保養與維修的,
否則一把難以彈奏的琴無法讓人盡情揮灑,也就可惜了陳年好聲音。
然而老琴會有老琴必然面臨的問題,
諸如各種因歷任琴主的使用與保養保存所造成的耗損與變形,
和許多維修師的傑作與其產生的副作用,
這次的案例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讓手感變好,
但是很多的併發症讓這個目標變得相當困難,
以致這把獨特的橢圓響孔馬丁普遍得到的評價是:
"聲音很好,但太難彈了!"
就這樣被轉手與塵封了數年。
現在你可以再戰數十年了!!
這把琴的問題總共有:
1 琴頸需重設角度 (Neck Reset)
琴頸會因弦的拉力影響而往琴身方向彎曲,
在正常的情況下因琴頸有彈性會有些許彎曲,
並用鋼芯(Trussrod)來校正曲度,
但是若是琴頸與琴身的接合角度本身就有問題,
或是材料本身強度不夠,
或是保存環境與長年的弦的拉力造成的變形,
就不是Trussrod能修正的責任範圍了
2 琴橋已磨太低需更換 (Re-Bridge)
所以最快的弦高解決方案就是把下弦枕(saddle)磨低,
磨到快不見後就再磨琴橋(Bridge)讓下枕露出來。
如此反覆幾次之後會發現沒有空間可以磨了,
也產生了幾個副作用:
a. 弦與面板太近造成彈奏的困難,尤其無名指撥弦時容易先撞到面板
b. 因磨低下枕改變了弦壓角(Break Angle)使音色減損
c. 因磨低琴橋改變了琴橋本身的強度與質量,進而改變了面板的震動模態
3 響孔上方的面板下陷
因前幾手師傅維修Trussrod的問題把支撐弦壓最重要的一條力木鋸斷了
以致面板頂不住弦的壓力而下陷,造成14格以後的指板跟著沈下去
琴頸變形的狀況相當明顯
琴頸角度已下沈到非常接近面板
下枕與琴橋都被磨到不能再磨了,弦高還有3mm!!
高音側也有2.5mm
琴橋已經不可思議的低了
琴頸也不可思議的高
從這個角度不難看出尺一定會卡到琴橋
首先在15格joint處打一個洞
卸下琴身處的指板
塞住Trussrod的調整入口
準備大刑伺候
卸下琴頸
被惡搞過的龍柱
初步整理傷口
取一塊同為力木材料的雲杉
塑形
密合測試
修補完成
取好琴頸需修正的角度
水平測試(此時琴橋已更換)
面板下陷造成高把位指板處的大縫
琴頸角度測試
準備好榫母(Mortise)墊片
上膠
準備一塊墊高指板的黑壇(ebony)
複製好形狀
仿製一片
密合測試
打磨厚度後
接合
琴頸有嚴重的下凹(up-bow)
接合琴頸
使用neck jig來修正up-bow
重新取得水平
敲上新fret
導角完成
畫上標記
整平fret(leveling)
導圓crowing
拋光polish
fret work完成
取一塊粗胚牛骨下枕
打磨長度與厚度
測量指板弧度
打磨下枕使弧度一致
標上八度音角(詳見本案ReBridge)
成型與拋光
稍微修正上枕槽(nut slot)
弦高設定後的下枕最後高度
高把位指板補漆完成
重新黏合琴鼻(heel cap)
琴弦離面板已有足夠高度
低音側弦高設定在2.3
高音側弦高設定在1.8
檢視琴頸角度
琴頸已水平,大幅改善手感與音色
由於併發症實在太多,使得這次Neck Reset做的特別辛苦,
但一一解決問題後的成果讓人非常滿意!
現在的手感與音色是極好的,但因第一手新琴時的設定已不可考,
無法比較是否恢複或超越原本的水準。
感謝您看到這裡,ReBridge下回分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