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問我:為什麼你鐘愛馬丁呢?
我說,因為他經典、深植人心、歷史悠久、更經得起時間考驗
「那你為何不喜歡城堭廟呢?」
-----------
「Martin」向來是木吉他的代名詞
不但是當今歷史最悠久的品牌,更是制定了現行最普及的製琴規格
但畢竟馬丁的全盛時期那個年代,藍草(bluegrass)和鄉村(country)是當時最為盛行音樂類型
因應大量Flatpicking和Fingerpicking的彈奏需求,弦高自然要保留的多一些
才能有強大的顆粒、動態,爆炸般的共嗚又不致打弦
然而這樣的原廠設定對於彈奏流行音樂的東方人來說顯得很吃力
以及諸多的做工因素使得馬丁吉他能調整的空間都不多,或是能調但會明顯掉tone
我稱之為"馬丁的原罪"
為了演奏的精準度與耐久度的考量,我依然會選擇犧牲部份的共嗚換來舒適的手感
很幸運的這把復刻琴的狀況奇佳,在那個戰事爆發鋼鐵吃緊的年代而使用T-bar的琴頸
給足了琴頸相當強大的剛性,加上足夠的Neck Angle使得這把琴有足夠的調整空間,又不會犧牲太多音色
原始的弦高低音側來到3.3
原始的弦高高音側來到2.9
第二弦的弦頭纏繞處已經碰到下枕頂面了
弦沒有問題的,琴橋厚度也沒有問題,但Top plate(面板補強板)目測不到2mm!
那個年代的設計走一個輕量化的路線,現今為了結構考量大多的琴會做在2~3mm厚這個區間
側面看第二弦已經親下去了
完全沒有Truss Rod可以調整
感謝T-bar讓琴頸超級無敵健康
直挺挺之餘還有完美的relief
復古式的Long saddle是有上膠黏住的,無法輕易的拆下
另外兩翼順著琴橋的弧度若從底部打磨下枕的話,弧度就會完全不合了
所以在預估打磨後的高度能保留足夠的操作空間後,直接磨下枕的頂部是個較快且不會動到琴身的方案
這裡的操作步驟首先在1&6弦直接切溝抓出高低音側的弦高後,再打磨弧度直至這兩條溝剛好消平
第一弦也殺下去
指板弧度為16"
原廠也是16",就使用這個數據來磨低
各種磨
溝被殺掉後頂面是平的狀態
確認弧度正確
開始導圓頂面
鉛筆痕顯示圓弧頂面控制在下枕的正中線
大概粗磨後會長這樣
上弦確認弦高正確後就可以拋光成型了
由於弦高降低了,除了2之外1跟6弦也親到下枕了,直接加厚Top plate這種會改變結構的方案顯然不是我喜歡的
有效又可逆的小密技很簡單,剪一個弦屁股的球球給會親到的弦就足夠了
如此一來原本會親到的地方就會後退了
低音側弦高來到2.4
高音側是1.9,共嗚和手感就有了很友善的平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