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實已經聽過許多許多遍了,我喜歡在不需集中耳力的工作狀態中播放著跟吉他有關的純音樂,江湖稱”Fingerstyle”,”吉他演奏”,”指彈音樂” 隨你喜歡的稱呼,指的都是同一件事 - 一把吉他,一個人彈,不再加入別的聲音。在緊湊的家事、工作兩頭燒到一個段落後,近來總算得以靜下心來翻翻專輯內頁,重新面對面的品味這張專輯。

【雜談】每張專輯的背後

圖片轉載自"張仲麟 Chung Lin"粉絲頁

曾有音響發燒友問我:你知道世上最美的樂器是什麼嗎?他答道,是人的歌聲。一向不愛聽有歌詞的音樂的我,也在當年惡搞無間道CD Pro2的影片瘋傳下,知道蔡琴唱歌很好聽,用破破的MP3播放器加上文具店的99元耳機都感受的到那股磁性的魅力;所以我並不否認那位發燒友人的答案;只是在我心目中,木吉他的樂音始終無法被取代的。

 

將早已聽到能跟著哼的歌配著曲名與創作故事,將每首歌的模樣鮮明了起來;木吉他演奏專輯很可愛的地方是,有時會附上每首歌的調弦法,或是會釋出在樂譜本裡,而這張專輯竟然連使用的吉他也有寫!赫然發現其中一把很眼熟--”Martin SS-GP42-15”

【雜談】每張專輯的背後

曾有幸經手處理這把琴的某些小問題,與調校整把琴的設定;然而諸如VTS面板,Koa側背板,背板為三拼板,特殊的桶身等多項非經典Martin吉他的配置,在試彈的當下其實並沒有太深刻的印象,對於這類的音色很陌生。對照仲麟老師的貼文裡「彈完即被他雋永的音色所吸引」這段話,果然職業樂手對於什麼琴,什麼樣的音色適合放在哪裡都有自己的見解呢,也才成就了錄音室版本的”Close to you”。

【雜談】每張專輯的背後

【雜談】每張專輯的背後

「原來這把琴的音色是這樣啊!!??」吉他因發聲位置與方向的關係,同一把琴自己彈與聽別人彈往往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尤其在演奏家與錄音師的加持下最大程度保留了原始音色,使我重新認識這把琴是如此富有動態、充滿overtone的高音與下潛卻不過於厚重的低音,另人驚喜的是在心裡哼唱許久的樂音竟是由Martin吉他發聲的,簡直顛覆了過往的閱聽經驗。

【雜談】每張專輯的背後

【雜談】每張專輯的背後

在”製琴師與他的琴人”一片中有位樂手說道,大意是:一張專輯往往民眾只會記得唱片裡的聲音,他們並不會知道製作一張專輯需要有多少人在後面默默的貢獻,如製作樂器的人,維修樂器的人,彈奏樂器的人...等等,沒有這些人這一切都不會發生。這麼說起來,我也算是參與到”春拾”的很小一部份了,非常開心在琴修好後音色與手感是足以直接進錄音室的,這對我而言是很嚴重的肯定!

【雜談】每張專輯的背後

與琴主相遇相識並不是很長時間,在此感謝他一見如故的信任與做了明智決策在當時的維修方案,才促成了這一切後來發生的事。

【詳細專輯資訊與購買方式請瀏覽張仲麟 Chung Lin

-本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